导读

产学研作为一种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通过各种教育、产业资源的整合,达到一种最优配置,从而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好、更合格的人才,高校和科研单位也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和研究人员获得更好的实践,并更容易促成高校与企业的对接。

因此,产学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看似皆大欢喜,各方均能从中受益良多。然而,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在这个美丽模式之下其实也有诸多难言之隐,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产学研道路更是任重而道远。

相关报道
奥龙射线与辽东学院签约产学研步入新阶段

2012年7月23日,丹东奥龙射线仪器有限公司与辽东学院举行校企合作签约暨揭牌仪式。这也标志着我市高校与企业开展对接服务、产学研合作正式开始。市委常委耿玉礓、副市长徐春光、市科协主席、市组织部领导等出席签约仪式,并为奥龙射线与辽东学院签约仪式揭匾。 【详细】

专家观点
李永东:将产学研结合进行到底

自主创新已成为新时期的旗帜,而加强产学研结合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对于自动化这一面向应用的技术来说,产学研结合更显重要。【详细】

马德秀:产学研结合障碍须立法突破

从1992年起,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开始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活动日益活跃,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产学研...【详细】

李泽民: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相对比较成熟,政府重视、合作环境优越、合作各方积极性高。近年产学研合作更是出现了合作对象向官产学研合作方向发展,合作规模向大规模、聚集的方向发展...【详细】

梅克保:产学研结合创新已成为技术创新的趋势

梅克保指出,产学研结合创新已成为技术创新的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加强这一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创新尤为重要。【详细】

分析评论
  • 高端装备制造业需实现"产学研"联动

    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何为"高端"?即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行业,企业却有优劣高下之分,关键在于创新、技术附加值和许多"高端"层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必须与时俱进。[详细]

  • 瞄准需求突破障碍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其不仅能够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将实现我国比较优势的革命性转移和升级,即从单纯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详细]

  • 加强产学研、实现中小企业的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

    中小企业众多,引导产学研各方围绕有限目标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较低的成本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政策引导,提升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创新意识。[详细]

中自小调查
名词释义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产学研从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自动化及相关领域)
序号 基地名称 依托单位 合作高校
1

塑料改性与加工产学研结合产业化示范基地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

2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分实验室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3

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研发中心

深圳金山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合肥工业大学
教育部安全关键工业测控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信息安全实验室

4

环境监测和治理产学研研发示范基地

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大连理工大

5

精密注塑成型与注塑模具制造产业化基地

深圳市昌红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6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珠海研发中心

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大学

7

南方纺织面料研发基地

佛山市南海南方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8

环保节能型精密注塑成型设备研发基地

佛山市顺德区震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9

包装技术和设备研究开发中心

梅州振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武汉工业学院
梅州振声机械设备研究所

部分重点产学研实验室(自动化及相关领域)
序号 基地名称 依托单位
1

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

上海交通大学

2

光电技术及系统

重庆大学

3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4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支撑技术

东南大学

5

图象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6

智能制造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

7

煤炭资源

中国矿业大学

8

动力机械与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9

道路与交通工程

同济大学

10

纺织面料技术

东华大学

11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

安徽大学

12

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监测及新技术

重庆大学

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经济学

北京邮电大学

14

微电子机械系统

东南大学

15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

东北大学

16

制浆造纸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产学研当前现状
产学研当前现状
  • 科技项目立项机制有待完善;
  • 动力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
  • 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制度化还不够强;
  • 高校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还不够高;
  • 科研活动的选题研发方向与实际需求有脱节
  • 高校、企业间壁垒严重,合作停在较低层次

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相对比较成熟,政府重视、合作环境优越、合作各方积极性高。近年产学研合作更是出现了合作对象向官产学研合作方向发展,合作规模向大规模、聚集的方向发展,合作范围向跨国、跨领域方向发展,鼓励研究人员自由流动等新的发展趋势。[详细]

"产学研"结合形式与实质并举

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等)最近几年发布的与"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有关的重大专项和战略研究计划书中,无一例外的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一个项目集体中标及对其阶段性和最终结果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详细]

产学研未来趋势
产学研未来趋势
  • 科技转化率将提高;
  • 产学研的环境将得改改善和优化;
  • 合作范围跨区域、跨国家、跨领域式发展;
  • 产学研合作向深层次、实体化运作转变;
  • 规模从分散向聚集的大规模方向发展;
  • 产学研合作向官产学研合作方向发展;

产学研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产学研产生之初,政府很少介入其中,产学研合作纯粹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更多的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剧,政府开始重视并广泛介入产学研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政府介入并支持本国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对市场的考量,更主要的还是对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详细]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出现,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解决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部门间协同性等问题。例如,浙江大学提出全面服务浙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详细]

工程案例
半导体照明工程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方案

LED技术已经改变了世界,LED技术在光领域将再次改变世界。LED光源以其饱满色光、无限混色、迅速切换、耐震、耐潮、冷温、超长寿、少维修等优势,成为全球最热门、最瞩目的光源,特别是LED的发光效率正在大幅度提高……【详细】


机械装备(顺德)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方案

顺德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广东省重要的机械装备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组建机械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目的是紧密围绕顺德"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思想,通过集合区域内机械装备制造业行业的相关优势资源……【详细】


射频识别技术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方案

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该项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采用一些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详细】


精密制造(禅城)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方案

广东正处于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力发展精密制造技术,开发一批国内省内急需的精密制造装备与高性能精制制造产品,推动广东制造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佛山作为国家火炬计划精密制造产业基地……【详细】

结语

通过本期专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尽管产学研已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在其在国内发展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除了激励机制不足和行政壁垒之外,阻碍中国产学研发展的最大因素恐怕就是高校、企业、研究所三者的对接问题了。就目前而言,科研活动的立项和企业社会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很好的对接,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展望未来,对于在自动化行业里摸爬滚打的从业者,产学研或许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编辑评论
我国的产学研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

产学研作为一种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通过各种教育、产业资源的整合,达到一种最优配置,从而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好、更合格的人才,高校和科研单位也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和研究人员获得更好的实践,并更容易促成高校与企业的对接。[详细]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