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情况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束手无措,但是我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状况,并开始从别样的角度享受它——当你对一件事知道的越少,越有利于今后透彻地看清它的本面。
无知是一种隐形财产
作为一个管理跨学科、跨技术行业的前沿的大型公司的团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息不畅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速度和效率,我依靠听取专家们的意见来完善计划,毕竟他们比我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要多得多。但我也学会了欣赏知识匮乏的好处——那就是更便于我博采众长,完成他人所不能及。
你是否曾见过会议上因为专业知识不够而一言不发的那些人?曾经的我就是那样。但慢慢地,我学会了摆出观点,并跳脱出某一特定的领域,跳脱出从前的固定思维,从外部、不同的行业视角及公司的不同部分来综合地看待一个问题,这使我的思维清晰了不少。
这是因为我的工作需要我不断地改变,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从一家企业到另一家企业,使我有机会来寻找这之间宏观的联系。虽说知识赋予权力,但多面权衡可以助力窥察大局。
为了时刻保持一种大局观,我试着用一系列问题来概括这种方法。
1. 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对我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前置问题,因为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先入为主、固化思维的偏见,它让我从“我们能做什么”的简单热情中冷静下来,进而考虑顾客到底需要什么。
换句话说,实际上强调的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有些时候,当开始着手一些项目,我们会过于纠结里面的小细节、小难题,时刻保持清醒,问问根本目的何在可以帮我们从跑偏的道儿上回归正轨。
2. 这个问题真的需要担心吗?
我和GE董事长杰夫·伊梅尔特从诸多问题里挑出的最有价值的一个是:“项目才进行到第5步 ,你干嘛要考虑解决第40步的问题?”
慎重地做好长期规划的确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那套50年以后的解决方案还没变成现实呢,别让这些虚幻的构想打乱你的阵脚。
3. 为什么要现在就做?
当技术条件满足并且社会真的需要时,好的发明才会诞生,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所以在我做项目前会想:为什么这个项目从前不能做,只能现在做?如果我们的团队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等于我们找到了巨大的市场突破点。
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很好的想法被扼杀,其原因是要么这个理念提的太早或太迟,要么社会并不需要这种“额外的”东西。
对公司来说,不能说就不会卖。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故事往往要满足三个要素:简单、相关、可信,因此上述三个问题也是讲述产品故事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当然也别忘了给自己的“无知”留一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