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床,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床厂商,员工总数超过1.4万,2012年实现净利润2329.41万元;而这,甚至不够买下北京奥体馆附近两套四居室的二手房。如此比较,在业内看来,对于承担多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在装备制造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来说,或许并不合适,却从一个角度直观反映出,作为中国工业“母机”的机床工具业形势之严峻、发展之艰辛。
新增订单连续22个月负增长
“形势并没有明显改善,今年前三月新增订单依然维持负增长。”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惠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12月,重点联系企业新增订单已连续19个月负增长,这意味着,到今年3月份,重点企业新增订单已连续22个月负增长。
统计显示,2012年,机床工具7个小行业产值、产量均现负增长,其中,数控系统、滚动功能部件产值同比下滑38.4%、34.2%,金切机床、成形机床产值同比下滑17.9%、7%。
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几乎“无一幸免”:沈阳机床营收降19%,净利润降78%;秦川发展营收降25.8%,净利润降91.8%;华东数控营收降40.48%,净利润降572%……
在此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历经十年黄金发展期:2001年至2011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数控金切机床产值年均增长31%;连续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床制造国,并稳居世界第一大机床消费国。
“供不应求、‘进入机床行业就能赚钱’的阶段已一去不复返。”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指出,有别于以往的周期性下行,当前中国机床工具业已进入艰难的转折期。
夺市场:海外巨头“来势汹汹”
另一方面,则是机床工具产品进口额高企不下,其中,作为机床工具各类进口产品绝对主力的金切机床2012年进口额仍增长6.03%。
“各行业的产业升级带动机床消费升级,也带动高端机床进口增长。”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本土机床企业大量生产的中低端产品订单急剧下滑,而重点用户急需的高档数控机床进口则有增无减。
必须看到,相对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本土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中高档产品市场占有率没有提高。高端机床方面,国内外还有较大差距,如数控系统控制功能方面,虽然国产机床拥有一些基本功能,但仍无法满足某些特殊行业的需求,导致用户不得不买国外机床。
国外机床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继在上海成立应用中心、廊坊成立成品订制中心后,全球最大机床刀具厂商山特维克可乐满大中华区总经理李贻善透露,计划投资7000万到8000万元在廊坊成立新的应用中心,以期对亚太地区客户需求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反应。
倒立式车床生产商德国埃马克公司则正着手在江苏金坛建立亚太市场制造基地。根据规划,一期、二期总投资将达49亿元人民币,计划建成年产3000台高端数控机床项目,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制造精度要求不那么高、但价格相对便宜的机床产品。
借助技术、管理、服务上的优势,根据中国客户需求,众多海外机床工具巨头正由高端产品市场向中端市场进军。“思路和路线已经十分清晰。”陈惠仁说。事实上,市场正在被抢夺:2012年国产金属加工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1.8个百分点,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下降1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从未如此紧迫
“转型升级从未如此紧迫。”陈惠仁对记者说。一些业内人士称,相当一批中国机床工具企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再不转就是死路一条”。
在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柏林看来,提升中高档数控机床的市场竞争力是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在已有规模和品种基础上,把精力更多集中于“做好”上,实现从“能做”到“做好”的跨越。
然而,记者在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采访发现,对于如何转型升级,向什么方向转型,为数不少的本土企业依然“迷茫”。“缺乏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以及产业链支撑,转型升级很容易流于形式。”一家机床企业负责人的想法颇具代表性。
大型企业则已迈出实质性步伐。联合德国西门子公司并借助早前收购的希斯公司研发平台,沈阳机床21日在北京一口气推出三款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机床产品,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技术以及先进的服务流程理念运用其中。
关锡友说,沈阳机床正由传统的机床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转型,原有的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将被打破重建。在他看来,客户才是企业发展的中心,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仅仅是技术水平高低,而是围绕客户需求整合资源的能力。
“转型升级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没有一条可供参考的路。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克服浮躁情绪,脚踏实地,扎实做好基础工作。”陈惠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