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届广交会日前进入第二期,主要由日用消费品类、礼品类和家居装饰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构成。本期展会共分3个商品种类,设17个展区。
具有贸易风向标意义的广交会成交情况基本可反映未来半年的进出口情况。据大会统计,截至4月18日,本届春交会到会客商比112届秋交会增长了10.5%,欧、美、日三大市场分别增长了2.7%、1%和22.1%,但比去年111届同期下降了2.2%,其中,欧洲客商下降了3.7%,美国下降了1.8%,日本降幅达到13.8%。一般认为,春交会数据对比上年春交会数据更能准确反映形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并未带来明显的消费拉动。
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困难
在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内各类要素成本持续攀升的夹击下,一些规模小、利润薄,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的出口企业在广交会上的表现受到特别的关注。
与一期的机电产品企业相比,二期展出的日用消费品类、礼品类及家居装饰品类产品企业更加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他们对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升也更加敏感。
据佛山一陶瓷参展企业负责人表示,受欧洲反倾销和外需不振影响,陶瓷企业订单普遍下降。低端产品利润空间小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最大困难之一,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只有进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型做中高端产品。
记者还从二期家具展馆内采访得知,广东乐从一家具公司今年展出的家具全是新款,但展位内的人流却是颇显稀落。该负责人说,现在不少外国采购商已将目光转向了东南亚等地区,“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价格便宜的产品更受他们青睐,这也给我们带来不小冲击。”
据佛山家具商会的洪炳新会长透露,“佛山家具业今年的出口情况总体来说比去年好一些,但还是比较严峻。公司生产的家具不能以出口欧美国家为主,因为当地市场的购买力目前还尚未恢复。除了订单情况难言乐观,国内持续上升的综合成本也让出口企业叫苦不迭。另外,近几年持续上升的人工成本也让企业越来越难做。没有高工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来。现在佛山大部分家具企业老板都抱悲观心态。”
新产品更能吸引采购商
在本届广交会上,为了力促成交,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也加强了对企业的服务,并建议企业把成本较高、不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进行外包,集中精力专营利润较高的自主品牌业务,并积极开拓二三级市场和终端市场。
据了解,这次广交会到会采购商的数量、质量均有明显提升,采购商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满意度也逐渐提升。客商主要是来自非洲、拉美和中东,欧盟和日本的客人比较少。据相关报道显示,这次广交会客商到会情况总体来说还比较满意,不过客人都是来看看情况,打听价格的,实际的成交不多;现在中东、非洲、拉美、俄罗斯等地的新客人对价格越来越敏感了。
记者在展馆看到,采购商到会数量有所增加,令一些有准备出口的企业收获了信心。一大批新产品、新创意的出现,也让部分参展企业收获了订单。
记者从本届宁波馆发现,宁波企业新品叠出,新产品要占到摊位产品至少30%以上,这也吸引了更多采购商的关注,并争取了不少成交意向。来自广交会宁波交易团的统计显示,本届广交会一期展会,宁波企业累计成交8.96亿美元,比上届增长5.7%,家电产品、照明用品、电子电器位居前三位,品牌商品、创新产品成交较好。
“好产品、新产品相对来说更能够引起采购商的关注。从这次展会客人到会、询价情况看,交易难度不降反升,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企业应该要从价格销售转到价值销售上来。”环球资源企业事务副总裁苏慧雯说,“不要再打价格战,而是要挖掘产品对客户的价值尤其是使用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产品的开发很重要。”同时,该公司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目前外贸形势是这样分析的:“客人多,有需求,但采购决策比较谨慎,需要供应商更多地跟进。”
外贸复苏之路仍曲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从商务部调查了解情况来看,目前企业出口订单确实出现了回升,但欧美经济并未走出低谷,今后一段时间外需不稳定、订单短期化的现象明显,这也意味着外贸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复苏之路并不平坦。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调查显示,本届广交会一期,家电和电子消费品成交量占机电产品总成交额的近50%,汽配、灯具等成交势头迅猛。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调查也显示,五矿化工产品前3天累计成交量比第112届增长14.91%。从一期的成交数据来看,市场已经开始回暖。但有些企业感受却不一样。由于美国的反倾销、欧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预计今年来自欧美的需求都会滑坡。
记者在广交会的采访中得知,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冷暖不一。一些品牌大企业和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回暖比较明显,美国和非洲、南美等新兴市持续复苏情况较好,而欧洲市场需求较弱,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依然低迷。这也显示出当前外贸复苏基础不稳固、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的现状。
据环球资源对1546家中国出口商进行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买家的采购询盘活动比前三年更为积极;对于未来外贸走势,51%的受访者预计2013年来自海外订单的收益将会增加,其中,47%的受访者预计出口收益将有10%至20%的增长。另一项针对全球买家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今年还是要到中国去采购,但更青睐小批量、交货期短的订单,同时也更看重供应商的创新能力。这些都说明,面向“中国制造”的外需仍然存在,但要把外需转化为订单,还需要出口企业有切实有力的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