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4个月,我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回升势头,实现较快增长,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目前,我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虽然有所好转,但国际市场需求仍然不旺,贸易保护进一步加剧,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态势难以持续。
谨慎看待出口高增长
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23万亿元人民币,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15.7%。其中,出口1.1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4.7%;进口1.0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6.8%;贸易顺差1145亿元人民币,约合181.6亿美元,与3月份的逆差8.84亿美元相比明显好转,也明显好于预期。今年前4个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1681.6亿美元,同比下降1.3%;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1597.4亿美元,增长9.4%;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505.9亿美元,增长66%;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389.7亿美元,增长18.1%。另外,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979.8亿美元,下降8.5%。
分析人士指出,出口增长中可能存在部分通过转口贸易回流国内的成分,间接推高了出口增速。此外,第二季度是企业传统的开工旺季,这也是推动4月份进口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
从出口来看:一方面海外需求回暖导致我国出口增长回升;另一方面,内地对香港地区的出口增速高达66%,而这种出乎意料的高增长与我国近年来的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存在明显矛盾,不排除有外部热钱通过出口渠道套利的行为。5月5日,外管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加强对进出口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分类管理,这意味着决策层已经认识到贸易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热钱异动采取必要手段。
近期,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再次强烈起来,人民币汇率也接连创下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资金流入国内的“动力”正在显著增加。截至4月末,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达2.4万亿元,前4个月新增外款占款总计达1.4万亿元。外汇占款是造成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为对冲高企的外汇占款,央行决定从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于近期重启央票回购以回收部分流动性。
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态势难以持续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仍处于温和复苏阶段,但缺乏实质性增长动力,同时贸易保护进一步加剧,综合来看,我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难以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春季报告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3.3%,仅比上年微增0.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的最新报告预计,第二季度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将达10%左右,进口将增长8%左右;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将回落至20%以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成为重要方向。第一季度,我国工业企业去库存过程接近尾声,但此前预计的“库存回补”进展非常缓慢,目前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仍然为负增长,预示第二季度库存回补动力偏弱,工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此外,第二季度投资需求在基建投资高企和制造业投资回升支持下将维持较快增速,消费需求在就业与收入稳步提高的支持下将稳步增长,进口需求将逐步回升。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跌的情况下,我国应适当扩大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进口,尽量减轻国际货币超发带来的输入性价格上涨,并逐步健全能源、资源储备体系,以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当前,我国外贸企业经营成本大幅攀升,不仅劳动力成本、资金使用成本、资源环境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物流、仓储、房租等一系列运营成本也在上升。此外,还要承担由于国际贸易壁垒加深而导致的高额交易成本。国际需求不振,国内供给不减,企业通过降低产品价格以价换量促进出口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奏效。企业承担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具有刚性,难以通过政策减负消化。
下一步的政策重点应放在降低企业交易与运营成本上,减少对外贸企业的审批环节,清理不必要的税费,降低企业行政费用支出。同时,加强外贸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国际贸易资讯系统,帮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加强多边和双边谈判,减少贸易壁垒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此外,还要推动企业不断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扶植本土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通过财税金融优惠增强企业创新与研发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