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于印刷行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但同时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这一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压力的加大,使得印刷行业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同样是在这一年,印刷企业纷纷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奋起迎接挑战与机遇。
2010-2014年中国印刷行业主营业务
根据总局2014年印刷企业年度核验的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印刷业总产值达10398.5亿元,整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已经成为世界印刷大国。全行业资产总额10624.7亿元,利润总额796.2亿元,对外加工贸易额837.5亿元。从2012年开始,中国印刷业总产值的增长率由多年的两位数回落到一位数,比上年增长9.6%。2013年这个增长率继续回落,为9.3%,但仍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2014 年上半年全国生产型打印机总出货量为2537台,较之往年同期,出货量增长明显。纵观过去数年,中国生产型打印机市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年出货量从2010年的1599台增长到2013年的4696台,生产型打印机市场已在中国印刷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据海关数据统计分析,2014年上半年印刷设备器材进出口总额为25.0038亿美元,同比增长2.19%;进口13.4328亿美元,同比下滑1.31%;出口11.5710亿美元,同比增长6.58%。
近日工信部下达2014年第三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其中造纸行业需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29.7万吨。前两批淘汰的落后和过剩产能分别是第一批397.17万吨、第二批65.33万吨。这样,全年计划淘汰的落后过剩造纸产能达到了492.2万吨。
在进口方面,1月——7月印刷设备进口13.5569亿美元,同比下降3.67%,印刷器材进口2.2174亿美元,同比下降0.77%,而柔性印刷版增长34.81%。
在出口方面,1月——7月印刷设备器材出口13.7368亿美元,同比上升7.57%,其中印刷设备出口10.0900亿美元,同比增长9.35%,印刷器材出口3.6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印刷器材中胶印版材增长3.33%,柔性印刷版因其基数小,其增长幅度竟达93.93%。
2.应用状况
伺服驱动技术(或称电子轴驱动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在其他机械设备上也已经使用多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伺服驱动技术在印刷机上的应用还一直局限于宽幅卷筒印刷机。最近几年随着成本的下降,伺服技术才逐渐应用到印制标签的窄幅卷筒印刷机上。1 999年,瑞士捷拉斯就推出Gallus RCS 330全伺服驱动印刷机。
目前来讲,伺服驱动技术主要应用在中高端机型上,在窄幅卷筒印刷机上仍旧是比较新的技术。总体来看,市场呈两极分化现象:小型和中型的标签印制企业还会购买机械驱动的印刷机,因为这些印刷机已经能满足其产品生产需要;而大型印刷机现在都开始采用伺服驱动技术。那些生产能力比较强的标签印制企业将会成为伺服驱动技术的支持者。
标签印制企业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企业不关心印刷机是怎样工作的,只要能印刷出所需要的印品就可以;另一种企业则时刻想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热衷于采用新技术,他们已经开始关注伺服驱动印刷机,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企业受过伺服驱动技术相关的培训,也参加过不少技术交流会,不断听到印刷机制造商提到“伺服驱动技术”这个概念,他们也认识到伺服驱动技术的优越性。
伺服驱动技术正在改变印刷机的工作方式。传统机械传动印刷机的印刷滚筒是借助齿轮或其他连接件同主传动轴连在一起。而伺服驱动印刷机的伺服电机直接安装在印刷滚筒上,并且通过电子信号进行控制。伺服电机本身非常小,形状有点像圆柱体,各个伺服控制器之间通过现场总线进行数据交换和高速通讯,把同步信号从上位机送给各个驱动器,保证各个伺服电机的相位严格同步。伺服电机传动正在取代齿轮和机械轴的传动结构。
3.印刷行业应用前景
2015年初,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近日决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丛书》等346个项目给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基金规模从2014年的4.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5亿元。
从工信部官网获悉,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我国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明年建立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十三五”环保规划编制,抓紧编制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生态保护、核安全等专项规划,深入实施《大气十条》,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着力推进重点行业达标整治,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持续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加快相关排放标准及配套政策出台,全面落实《水十条》,继续推动《土十条》制定实施,紧紧抓住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个重点,指导督促各地和中央企业编制2015年度减排计划,落实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以及建设项目总量指标管理办法,研究提出“十三五”总量控制制度改革方案,启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战略环评,坚决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进一步梳理和下放环评审批权限,完成环保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