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自网

热门搜索:PID  plc  传感器  电机  变频器  工业以太网  无线通讯  低压 

当前位置:首页>>应用案例首页>>专业论文>>正文

户外SVG的空调内循环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发布日期:2023-04-07   来源:变频器世界   作者:鹿航瑀   浏览次数:8508
分享到:
【摘   要】:摘要:随着户外电网电力设备的发展,集装箱式SVG(高压无功补偿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由于户外环境多变,设备的适用

  要:随着户外电网电力设备的发展,集装箱式SVG(高压无功补偿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由于户外环境多变,设备的适用性、稳定性、经济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规SVG的损耗较大,需要采用风冷或者水冷来实现散热。风冷方式不适合恶劣环境使用。水冷方式在小容量的情况下,经济性较差。本文分析了一种空调内循环的散热方式,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来论证其可行性。

关键词:集装箱式SVG风冷与水冷空调内循环有限元分析

Structural Desig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Outdoor SVG with Air Conditioner

Lu Hangyu

(Liaoning Rongxin Xingye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tdoor power grid power equipment, container SVG (high voltage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equipment)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Due to the changeable outdoor environment, the applicability, stability and economy of the equipment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onventional SVG has large loss and needs air cooling or water cooling to realize heat dissipation. Air cooling is not suitable for harsh environment. Water cooling mode has poor economy in the case of small capa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a heat dissipation mode of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air conditioner, and demonstrates its feasibility throug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Key words: Container SVG; Air cooling and water cooling;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air conditione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户外电网电力设备对于供电需求的不断增长,集装箱式SVG在户外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压SVG设备内有大量的精密元器件,且对地的电压等级一般在6kV以上。雨、雪、灰尘、盐雾等都对内部元器件有极大的危害,这就要求集装箱要对内部有充分的保护,而且要有低成本的优势。

集装箱式SVG的常规冷却方式有风冷和水冷。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风冷方式造价较低,主要是通过大风量的离心风机强制把设备内部的热风抽出去,形成负压后,冷风通过进风口(带过滤棉)被吸入,这样与外界进行大量风量交换,达到换热目的。但是由于是外循环换热,受环境影响较大,灰尘、雨雪、盐雾或多或少都会进入,日积月累,危害较大。因此风冷散热方式只适用于环境较好,且能定期维护的场合。

水冷方式是利用泵使散热中的冷却液循环并进行散热。由于冷却液是内循环,不直接和外部接触。因此,受环境影响较小,运行稳定可靠,不用经常维护。水冷散热往往需要更好的用料,在设计和密封性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价格也较高。应用在大容量SVG上具有一定成本优势,但小容量(5MVar以下)的情况下,因为总成本、利润都较低,所以经济性较差。

本文分析了一种空调内循环的散热方式,并与常规两种散热方式做比较,辅以有限元模拟软件分析。

 

2  结构形式分析

如图1所示,该断面为集装箱侧视剖视图(器件)。

如图2所示,该断面为集装箱侧视剖视图(器件)。

如图3所示,功率单元三视图。

全文图示案例是10kV/1MVar的集装箱式SVG,它主要是由15个功率单元(3)组成。整体散热过程从两方面来介绍。

功率单元(3)内的散热:SVG内主要的发热元器件是功率单元3内的IGBT6),IGBT6)安装在铝型材散热器上。IGBT通过安装面把热量传递给铝型材散热器(5)上。铝型材散热器(5)又通过散热翅片(7)把热量发散到翅片之间的空隙空气中。这时,较低温度、一定速度(经实验室的单个功率单元测定,需≥3m/s)的风从铝型材散热器翅片(7)空隙经过带走热量,达到散热目的。

功率单元3外的散热:从功率单元3内被带走的热风,被离心风机1强制抽出来,又经过离心风机1、风筒4,热风吹向空调2的前部,空调2的吹出的冷风与风筒4出来的热风进行热交换,中和后的风再被吸入功率单元3的进风口,照此循环往复,达到散热目的。

在此散热循环中,集装箱是基本密闭的。唯一薄弱点是集装箱能开关的大门。提高焊接与制作工艺,完全可以做到满足使用的密闭要求。由此可见,风是完全内循环的。基本隔绝了与外环境的联系。




3  优缺点比较

与常规风冷比较:空调内循环的散热方式只多出了空调,而且没有风冷方式所需要的百叶进风口、滤棉等,成本几乎相差无几。但是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要好得多,可以用在恶劣得环境中。

与常规水冷比较:空调内循环的散热方式只多出了空调,而且没有水冷机组、水管路、空气散热器等等,成本上有很大优势,环境适应性相差无几。

空调内循环的散热方式在大容量SVG设备(5MVar以上)的应用中,以5MVar为例:

注:SVG设备的发热量与SVG设备的容量关系是通过厂内实验所得,SVG的发热量主要是来自功率单元内的IGBT损耗,通过IGBT产品说明书,厂内实测满载时IGBT的电流和电压数值,对应查出单个IGBT损耗,SVG设备的发热量为单个IGBT损耗*总数量。通过多次实验总结,SVG设备的发热量占SVG设备的容量的0.7%1%,这里取最大值。

SVG设备发热量=5MVar*1%=50kW

1P空调的制冷量=2.5kW

需要空调P=50kW / 2.5kW = 20P

至少需要20P空调来散热,空调成本大于水冷机组等的成本,而且日常工作的耗电量巨大。

4  有限元模拟分析

如图3所示,画出了风的两种路径,一种离风机最近,相应风阻就小。一种离风机最远,相应风阻就大。带来一个疑问,大部分风会不会都从路径1走,而造成路径2的风速过低,达不到散热要求(需风速≥3m/s)。

功率单元散热达标要求分析:全文图示案例是10kV/1MVarSVG,内含15个功率单元。

1)空调的选择:

SVG设备的发热量=1MVar*1%=10kW

1P空调的制冷量=2.5kW

需要空调P=10kW / 2.5kW = 4P

(2)风机的选择:

以常规224-4B离心风机,风压300Pa为例:

一台224-4B离心风机的风速

=2000m3/h=0.55m3/s

15台功率单元出风口的表面积(实际画图所得,不赘述)

=120mm*78mm*2*15=0.28 m2

所需风量0.28 m2*3m/s=0.84m3/s

所需风机数量=(0.84m3/s)/(0.55m3/s)=1.52台(选2台)

在以上数据基础上,22P空调,2224-4B风机。通过Flotherm XT来进行风量流速模拟仿真。

如图4所示,是整体风量流速效果图,表示实测最底层功率单元。

如图5所示,是功率单元的出风口的风量流速局部放大效果图。

通过Flotherm XT来进行的风量流速模拟仿真中,由图可知:绿色代表风速=3m/s,功率单元的出风口离散热翅片越近,风速越大。翅片空隙内达到9m/s,出风口表面达到6m/s,均高于6m/s

最底层即路径2上的3个功率单元,铝型材散热器出风口风速均≥6m/s,均满足散热要求。




5  结论

通过对集装箱式SVG的空调内循环散热方式的介绍与分析,说明了其适合用在环境恶劣、小容量SVG5MVar以下)的场合下,经济性和适用性都较好。仿真分析证明了这种散热方式的可行性。

集装箱式SVG不只有风冷和水冷两种方式,在个别场合下,空调内循环散热方式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针对集装箱式SVG的散热方式选择,需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从产品的稳定、高效、经济等多方面考虑,选择更适合的一种。

 

参考文献:

[1] 赵志凌.10kV/±15MVar纯水冷型无功补偿装置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16

[2] 李承隆.电子产品热设计及热仿真技术应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李波.风冷与水冷制冷方案的比较.铁道工程学报[J].2000年9月第3期.

文章编号:1006-2106(2000)03-0118-03

[4] 李波.Flotherm软件在电子设备热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机械工程杂志.2008年第24卷第3期.

文章编号:1008-5300(2008)03-0011-03

 
 
[ 应用案例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